(1)產地加工。
、俟鹌。肉桂皮有多種不同的加工方法,即籮筐加塑料薄膜悶制法、木箱悶制法、地坑悶制法、熱水燙制法、晾干法和曬干法。經對比試驗,認為籮筐加塑料薄膜悶制法較好。其方法是:將剝下的樹皮,放入冷水池中浸泡一晝夜后撈起,清除皮內、外的塵土和粘液,擦干表面水分,放入籮筐內悶制;j筐外面用塑料薄膜、稻草等封嚴,籮內底部用稻草、鮮桂葉和芭蕉葉鋪墊至10厘米厚,周圍鋪墊5-10厘米厚,然后將桂皮豎放入籮筐內,上面再鋪上10厘米厚的稻草、桂葉和芭蕉葉,并蓋上厚麻布,用磚頭壓緊,置室內或陰涼處,每天或隔天將桂皮上、下倒換一次。如此悶制至桂皮內表由黃白色轉棕紅色為度(需要6-10天),取出晾干。悶制時的室溫為17.5-33.5℃;相對濕度為58%-94%;籮筐內溫度為30-46℃。
有些地方采用地坑悶油法,具體方法是:用火磚砌成的炕爐,先將柴火在炕內燃燒,將爐壁燒到將近磚紅色,即行;,待爐壁溫度降至70-80℃后,將灰燼完全掏出掃凈,爐底墊上3-4厘米厚的稻草,在草上墊上一層稻谷殼,再將處理好的桂皮順序放人炕爐內,一層桂皮,一層谷殼,直至放滿炕爐為止。內壁亦用谷殼填滿,炕頂鋪一層10-15厘米厚的谷殼,再覆蓋稻草。爐門用木板或稻草簾封閉,不使漏氣。悶幾天后,讓水氣散發出來,溫度一般在60℃左右,時間為15-20天。
桂皮加工成品的規格可分為企邊桂、板桂和官桂3種。
a.企邊桂。是采自離地面1.2米以上,至分叉處的干皮加工而成。剝取10年以上的桂皮,兩端削齊,一端削去埠的外表皮,夾在特制的凹凸板上曝曬干燥或按上述方法加工后干燥。形成兩側內卷,中部略下陷,長30-40厘米、寬4-6厘米、厚3-6毫米的桂皮。
b.板桂。是采自離地面1.2米以下的厚桂皮加工而成。將桂皮夾在桂夾內,曬干至八九成,取縱橫堆棧,加壓,約1個月后完全干燥,即成。
c.官桂。剝取5-6年的幼樹干和粗枝的皮,裁成長約40厘米,筒寬1.5-3厘米大小,皮厚1-3毫米,刮去粗糙的外表皮,除凈內部污物,曬1-2天,或陰干即成圓筒狀。
、诠鹬。要求最好嫩枝帶尾梢,表皮棕紅色,斷面黃白色,氣味辛香,長度不超過64厘米,頭部最粗直徑不超過8毫米,無枯枝,無蟲蛀,無霉變。最好趁新鮮時切片,片張完整,色澤鮮明,香氣濃厚,質量優良。
桂子為未成熟的果實,連果托(宿萼)采下,或收拾青果期中的落果,曬干即成。
桂盅為干燥的成熟果實的宿萼。在秋冬季采收成熟果實時,將宿萼摘下曬干即成。
桂丁摘取葉柄曬干即成。
桂皮、桂枝捶打敲碎而剝落的皮叫桂衣,篩出來的碎末叫桂糠,一般不作藥用,可以用作香料。
、酃鹩。蒸制加工桂油的原料是桂葉、小枝、桂碎(即碎的桂樹皮)和桂子等,但以桂葉為主。桂葉因采收的時間不同,而分剝葉和秋葉兩種。剝葉是在每年3-6月剝取桂皮的同時,將桂葉和桂枝收集曬干,用于蒸油,稱春油。8-12月采摘的葉,叫秋葉,蒸出的油叫秋油。剝葉的含油量低(0.23%-0.26%),但是油的質量最好,含桂皮醛85%-90%。如果貯藏到秋天,蒸得的油含桂皮醛的量在90%以上,高的可達95%,秋葉含油量較高(0.33%-0.37%),產量也高,但含桂皮醛的量較低,一般在80%-86%。而夏季采的葉,無論產量、質量都低,所以采葉以春秋兩季為好。
桂油的土法蒸制:將木甑置于大鐵鍋上,鍋里放水,把桂葉嫩枝切碎,裝入甑內壓緊,在甑頂蓋上鋁制鍋蓋,蓋上有管子接到原料桶的下部,原料桶的上部的導管,把流水引入。通過燒火加熱,桂油析出蒸發成氣體,通過自流水冷卻凝結成液體,流入承受器中收集。因桂油的相對密度比水大,所以桂油沉積在水底。
據化驗分析,桂碎含油量為1%-2%,鮮嫩枝葉為3%-4%,桂子為1.5%左右,連果梗的桂子作原料,油質更佳。但是實際出油率要低,如鮮嫩枝葉約1%,F代生產多采用較先進的機械蒸油設備,比土法蒸油出油率高,油質好。
(2)炮制。
、俟鹌。除去雜質,刮去粗皮,用清水洗干凈,潤透后取出。切成長條大塊,一般1-1.2厘米長,3-6厘米寬,曬干。用時搗碎成小碎塊入藥。炮制后使藥物潔凈,用藥劑量準確。
、诠鹬。除去雜質,稍泡,洗凈,潤透,切薄片,晾干。
、勖酃鹬。取煉蜜,加適量開水稀釋,淋入凈桂枝片內拌勻,悶潤,置炒制容器內,用文火加熱,炒至老黃色、不粘手時取出晾涼;每100千克桂枝,用煉蜜15千克。
、芄鹱。取本品揀去雜質與爛果,篩去灰屑。如清潔,可不用水洗,微曬后即可供藥用;如不潔,則稍加水沖洗后,馬上撈出,曬干,不宜久洗。